关于开展2023年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3-04-24

 

各教学单位:

为加强学校一流课程建设与应用,提升本科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学校决定开展2023年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对照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要求,全面梳理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质量,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致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落实“学生中心”理念,广泛开展基于网络教学资源、智慧教学平台及工具的应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二、建设原则

(一)立足“四新”,突出重点。围绕国家(省)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目标,结合新工科、新文科和专业认证、审核评估等建设要求,学院加强统筹、设计,有规划、有重点地建设不同类别一流本科课程。

(二)明确标准,目标导向。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课程建设标准,优化重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应用。注重一流本科课程的建、用、学、管,不断增强课程建设质量,切实提升课程育人水平。

(三)分级建设,特色发展。依据专业定位和建设基础,各学院(部)发挥办学优势,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一批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科前沿的一流课程,并在省内外大力推广和应用。

三、建设内容

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含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线下课程、社会实践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等5类。

(一)线上一流课程建设。“互联网+”“智能+”等现代化教育为手段,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坚持开放共享、建以致用的原则,建设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引领性强的线上课程视频及教学资源,上线国内主流平台运行。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结合学校实际,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对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建成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提倡基于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申报。

(三)线下一流课程建设。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基于各类智慧化教育教学平台及工具,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堂设计,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发挥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四)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社会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70%以上,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针对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不便开展的实验教学任务,仿真还原真实实验的教学要求、实验原理、操作环境及互动感受。仿真教学设计须至少满足2个课时的实验教学需求,学生实际参与的交互性实验操作步骤须不少于10步。

四、申报条件

(一)教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课程思政,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要成员不超过5人。每位教师以课程负责人身份只能申报一门课程,作为主要教学团队成员参与申报的课程数不超过2门。

(三)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围绕培养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四)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五)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六)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设计多样化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评价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项目管理

(一)各学院负责本单位一流课程的组织建设和质量把关,结合新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统筹规划各类课程建设,确定重点建设课程清单,编制课程建设规划,组建课程教学团队,落实课程建设任务。

(二)申报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建设类型,选择填写“防灾科技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附件1),经所在学院初审后,报教务处。教务处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确定立项项目。已获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称号的课程及已被立项建设校级金课的课程不再申报。

(三)每个项目建设经费1万元,用于课程制作、师资培训、资源建设、成果培育等。线上课程的课程制作费用,根据实际另行公开招标。

(四)每学院申报数量上限不超过5门,每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可增加一个指标,尽可能实现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全覆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课程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酌情申报。鼓励相关课程跨专业、跨学院或跨学科联合申报。

各教学单位于2023年5月18日前将书面材料(申报书一式五份、汇总表一式一份)和电子材料报送至教务处教学建设科(明德楼211)。在申报过程中如有疑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咨询夏京,联系电话:010-61596014,其他类一流课程咨询石建辉、车旭,联系电话:010-61593894。

 

 

    202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