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与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议纪要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08-06-12

   2008年5月29日下午,教务处在图书馆第一会议室组织召开“防震减灾与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教务处副处长尹景玉,各系(部)主任,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土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全体专业教师,基础课教学部、体育部及其他专业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石峰主持。
   本次研讨会在5.12汶川地震后学院外部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会议以“防震减灾与人才培养”为主题,围绕我院相关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学院学科发展的战略步骤与措施以及怎样发挥我院在防灾减灾领域中的作用等主要议题展开。研讨会由主题发言和自由讨论两部分构成。现将发言主要内容纪要如下:
   一、我院相关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一)关于创新性地球物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全面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在某个方面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其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又具有较宽的地球物理学知识背景。
  具体的措施为在学生三年级阶段,自愿报名分为不同的方向,如地震学方向、地磁学方向、地质学方向、地电学方向、重力与固体潮方向、地球物理计算方向等。指导教师对学生不同方向的学习侧重点进行指导,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一直跟踪到毕业。教师的某些教学、科研任务可由该方向的学生辅助完成,如实验的准备、资料的整理、野外观测、绘图、编程等等。总之,可采用教师指导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及院、所、台合作的形式,提高地球物理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含管理与技术两个层面,应急管理是该专业的特色方向,有很大发展潜力,但也存在专业人才培养口径过窄的问题。因此,该专业建设要本着横向延伸和纵向拓展的原则,横向的专业方向除应急救援外,还可增设应急演练、灾后重建等方向,纵向的培养目标除了培养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机构所需的人才外,还可扩展到企业人才的培养。
  (三)关于人文类专业防灾减灾特色的思考
   人文类学科的广告学、汉语言文学要体现防灾减灾特色,适时进行专业方向和课程结构的调整。广告学专业的方向可调整为信息传播学、灾害传播学,开展防灾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设计等活动,同时开展灾害信息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可调整为灾害文献研究等方面。
  关于人文类新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灾害新闻学、灾害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专业可作为学院新增设专业,建设道路任重而道远,建议不急于招生,而是先进行相关研究,为新专业做好建设准备。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也要突出防灾主题。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增设院级平台课灾害学概论和地震学概论。各专业还要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课程内涵的深刻挖掘。
  (四)关于成立学院应急救援队和进行例行紧急疏散演习
   作为全国唯一以培养防灾减灾专门人才为主的学院,成立应急救援队是提高学院知名度和锻炼师生的重要举措。学院防灾意识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培训基地;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利于防震减灾信息的传播;另外,在参与的同时还可带回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救援队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形式,由相关专业的师生构成,教师5-8人,学生30-50人,形成四个分队,应急时和军队在一起实施现场救援,平时通过日常训练、模拟训练、野外生存训练、应急演练、专家讲座、观摩影片等方式培养能力,也是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为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有必要制定校园疏散方案,完善校区公共建筑的疏散设施,定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必要时可将疏散演习作为我院的特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或者在军训时增加此类训练科目。
  (五)关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水平的反思
   学院目前人才培养数量太少,模式过于单一,我们在继续加强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探索其他灾害类的人才培养,承担防灾后备人才培养的重任。
本科人才培养要秉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宗旨落到实处,夯实基础,相关专业方向避免过于狭窄,课程设置要合理,体现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相关,鼓励学生考研、教师考取硕士或博士。同时还要积极改善学院外部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学院的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但建设水平亟待提高。在现有的基础上要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力争把学院的特色专业打造成为精品,提高学院的影响力。
  二、学院学科发展的战略步骤与措施
  (一)关于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
   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学术组织,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基础性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院学术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根本和基础,是一项综合性而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
   学院防灾减灾学科专业建设,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围绕防震减灾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学院应组织相关学科的建设,加强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完善布局,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模式。
   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领域有地震监测预报、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地质勘查、地震地质基础、现场应急救援仪器、计算机仿真模拟、生命线工程等,可从致灾体、承灾体、致灾源,或者灾害前、灾害中、灾害后等方面拓展研究方向。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中,可从应急救援管理、灾害损失和风险评估、重建成本核算、灾害预案等方面拓展;此外,灾害心理学、灾害社会学、灾害传播学需要研究的投入,法学、生理学、新闻学等领域也都有研究拓展的空间。
  防灾相关学科的配套发展也至关重要。如数学、力学、物理、化学、人文学科的同步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的学科发展态势。
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要形成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梯队,实现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还要注重图书文献资料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二)抓住震灾契机,依托学科优势,推进科研水平迅速提高
   此次地震灾害作为一次标志性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防灾减灾的关注,也必将激发各学科的研究热情。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反思,积极拓展研究领域,协调配合,信息共享。
   我院应尽快厘清国内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现状,结合若干经验和实践,总结学院可发展的若干研究方向。学院广大教师要抓住机遇,不断开拓新的科研领域。加强多学科、多专业背景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开拓科研空间。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深入到震灾现场搜集第一手资料,为日后的研究积累丰富而客观的素材。
   三、怎样发挥我院在防灾减灾领域中的作用
  (一)“扶危定倾”是我院在防灾减灾领域中作用的最佳诠释
   我院以防灾减灾类人才培养为己任,同时具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责,“扶危定倾”是我院在防灾减灾领域中作用的最佳诠释。所以我们在防灾减灾类人才的培养、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对社会的服务方面要尽快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二)关于发挥我院作用的措施
   搭建防灾减灾理念研究的软硬件平台。包括科技支撑平台、科学研究、科研队伍建设、成果应用平台和良好的政策平台。
   建设防灾减灾成果的辐射平台,突出理论、成果、方法、技术等方面在防灾减灾领域中的应用,提升学院的地位。
   发动广大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在近几个月相对密集地撰写和发表专业文章,尽快抢占震灾后的学术阵地。通过建设和发展防灾减灾研究所,巩固和确立我院的学术地位。
   学院应尽快注册汶川地震国际域名,自主建设汶川地震专题网站,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
   进一步论证我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对原有规划的适应性进行充分评估。
   四、关于尽快开展有关工作的几点建议
  1、尽快制定校园疏散方案,完善校区公共建筑的疏散设施,定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为全国校园防灾减灾建立样板。
   2、尽快下达科研任务,力争在7至9月份产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
   3、尽快注册汶川地震国际域名,自主建设汶川地震专题网站,作为提高学院知名度的窗口。
   4、组织学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评估论证会,对原有规划的适应性进行评估。
   5、成立防灾科技学院灾害应急救援队。
   6、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防灾减灾教育人才”作为各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并进一步完善公共必修课体系,以此作为标志,将我院实质性定位为防灾减灾知识的传播基地。

 

            
主题词:教育 教学 会议纪要

    2008-06-12